视频:24式太極拳 4.左右摟膝拗步、5.手揮琵琶 分解教學
TAGS: 自我保健,24式太極拳,健身,體育,武術,運動,民族體育項目,太極拳,太極拳運動,太極拳教學
视频介绍: 四、 左右摟膝拗步 [釋義]此式名稱來源於動作特徵。拳式中一手摟過膝面,叫“摟膝”;左腳在前而推右掌,或右腳在前推左掌,形成左右交叉式,稱之為“拗步”。 此式包括左—右—左三個摟膝拗步。 左摟膝拗步 1.轉體擺臂 上體微左轉;右手隨之向左劃弧自頭前下落,擺至體前,手心轉向上;目視右手。 2.收腳托掌 上體右轉;兩臂交叉擺動,右手自頭前下落,經右胯側向右後方上舉,與頭同高,手心斜向上;左手自左側上擺經頭前,向右、向下方劃弧至右胸前,手心向下;同時左腳回收落在右腳內側,腳尖點地。頭隨身體轉動,目視右手。 3.邁步屈肘 上體稍左轉,左腳向前上一步,腳跟輕輕落地;右臂屈肘,右手收至耳旁(虎口對耳),掌心斜向前;左手向左、向下劃弧至腹前;目視前方。 4.弓步摟推 上體繼續左轉;重心前移,左腳踏實,左腿屈弓,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;左手由左膝前向左摟過,按於左胯旁,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;右手成立掌向前推出,指尖高與鼻平,右臂自然伸直,肘微屈垂。目視右掌。 右摟膝拗步 1.轉體撇腳 重心稍後移,左腳尖翹起外撇,上體左轉;兩臂外旋,開始向左擺動,右手隨之向左劃弧;目隨右手。 2.收腳托掌 上體繼續微左轉;重心前移,右腳收至左腳內側,腳尖點地;隨之左手向左、向上劃弧,舉至身體左前方,高與頭平;手心斜向上;右手擺左肋旁,手心向下;目視左手。 3.邁步屈肘 上體稍右轉,右腳向前上一步,腳跟輕輕落地;左臂屈肘,左手收至耳旁(虎口對耳),掌心斜向前;右手向右、向下劃弧至腹前;目視前方。 4.弓步摟推 上體繼續右轉;重心前移,右腳踏實,右腿屈弓,左腿自然蹬直成右弓步;右手由右膝前向右摟過,按於右胯旁,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;左手成立掌向前推出,指尖高與鼻平,左臂自然伸直,肘微屈垂。目視左掌。 左摟膝拗步 1.轉體撇腳 重心稍後移,右腳尖翹起外撇,上體右轉;兩臂外旋,開始向右擺動,左手隨之向右劃弧;目隨左手。 2.收腳托掌 上體繼續微右轉;重心前移,左腳收至右腳內側,腳尖點地;隨之右手向右、向上劃弧,舉至身體右前方,高與頭平;手心斜向上;左手擺右肋旁,手心向下;目視右手。 3.邁步屈肘 上體稍左轉,左腳向前上一步,腳跟輕輕落地;右臂屈肘,右手收至耳旁(虎口對耳),掌心斜向前;左手向左、向下劃弧至腹前;目視前方。 4.弓步摟推 上體繼續左轉;重心前移,左腳踏實,左腿屈弓,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;左手由左膝前向左摟過,按於左胯旁,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;右手成立掌向前推出,指尖高與鼻平,右臂自然伸直,肘微屈垂。目視右掌。 [要點] 1.摟膝拗步與野馬分鬃同為連續向前的三個弓步,所不同的是摟膝拗步是手腳左右異側的拗弓步。為了保證重心的穩定,弓步時上體中正,兩腳的左右寬度一定要保持30釐米左右,切忌兩腳踩在一條線上或左右交叉,以防止上體歪扭。 2.在上步過程中,後腳收至支撐腳內側,腳尖點地,是為了照顧初學者支撐無力、重心掌握不穩而提出的。一旦動作熟練以後,應取消腳尖點地這個環節,使後腳經支撐腳內側時不停不落,連貫穩健地向前邁出。 3.在做“摟膝拗步”時,前推、下摟的兩掌和弓腿應同時到位,做到控制住弓腿和摟推掌的速度,做到動作上下合拍,同步行動。 4.要以腰轉動帶動兩臂運轉;邁步時開胯,沉襠轉身;推掌時須沉肩垂肘,坐腕舒掌必須與松腰、弓腿上下協調一致。 五、 手揮琵琶 [釋義]側身兩手一前一後,前後擺動滾轉,猶如懷抱琵琶,後面護“中節”的一手(保護肘關節的手),好似揮撥琴弦,故取此名。 1.跟步展臂 身體重心移至左腿,右腳向前收攏半步,腳前掌輕落於左腳後,與左腳相距約一腳長;右臂稍向前伸展,腕關節放鬆。 2.後坐引手 上體後坐,右腳踏實,上體稍向右轉;左手由左下向左、向前上方劃弧擺至體前,掌心斜向前下方,高與鼻尖平,右手屈臂後引,收回至胸前,掌心斜向下。眼看左手; 3.虛步合手 身體重心移至右腿,膝部微屈,上體稍向左回轉,左腳略提起稍向前移,腳跟著地,腳尖翹起,變成左虛步;與此同時,兩臂外旋,屈肘合抱,兩手前後交錯,側掌合於體前;左手與鼻相對,掌心向右;右手與左肘相對,掌心向左,兩臂猶如抱琵琶的樣子。眼看左手。 [要點] 本勢應注意身法與手法、步法的協調,防止動作生硬僵化。例如,在做後坐引手動作時,要以重心後坐和轉體來帶動兩臂的前擺和後引;在做兩臂的合手和虛步時,要以身體的向左回轉來協調上下肢動作。 定勢時,兩臂應半屈成弧,舒展圓滿。同時還要頂頭豎背,松腰沉氣,屈腿落胯,充分體現出沉穩、挺拔、飽滿的氣勢。 身體要平穩自然,沉肩垂肘,胸部放鬆。左手上起時不要直向上挑,要由左向上、向前
视频介绍: 四、 左右摟膝拗步 [釋義]此式名稱來源於動作特徵。拳式中一手摟過膝面,叫“摟膝”;左腳在前而推右掌,或右腳在前推左掌,形成左右交叉式,稱之為“拗步”。 此式包括左—右—左三個摟膝拗步。 左摟膝拗步 1.轉體擺臂 上體微左轉;右手隨之向左劃弧自頭前下落,擺至體前,手心轉向上;目視右手。 2.收腳托掌 上體右轉;兩臂交叉擺動,右手自頭前下落,經右胯側向右後方上舉,與頭同高,手心斜向上;左手自左側上擺經頭前,向右、向下方劃弧至右胸前,手心向下;同時左腳回收落在右腳內側,腳尖點地。頭隨身體轉動,目視右手。 3.邁步屈肘 上體稍左轉,左腳向前上一步,腳跟輕輕落地;右臂屈肘,右手收至耳旁(虎口對耳),掌心斜向前;左手向左、向下劃弧至腹前;目視前方。 4.弓步摟推 上體繼續左轉;重心前移,左腳踏實,左腿屈弓,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;左手由左膝前向左摟過,按於左胯旁,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;右手成立掌向前推出,指尖高與鼻平,右臂自然伸直,肘微屈垂。目視右掌。 右摟膝拗步 1.轉體撇腳 重心稍後移,左腳尖翹起外撇,上體左轉;兩臂外旋,開始向左擺動,右手隨之向左劃弧;目隨右手。 2.收腳托掌 上體繼續微左轉;重心前移,右腳收至左腳內側,腳尖點地;隨之左手向左、向上劃弧,舉至身體左前方,高與頭平;手心斜向上;右手擺左肋旁,手心向下;目視左手。 3.邁步屈肘 上體稍右轉,右腳向前上一步,腳跟輕輕落地;左臂屈肘,左手收至耳旁(虎口對耳),掌心斜向前;右手向右、向下劃弧至腹前;目視前方。 4.弓步摟推 上體繼續右轉;重心前移,右腳踏實,右腿屈弓,左腿自然蹬直成右弓步;右手由右膝前向右摟過,按於右胯旁,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;左手成立掌向前推出,指尖高與鼻平,左臂自然伸直,肘微屈垂。目視左掌。 左摟膝拗步 1.轉體撇腳 重心稍後移,右腳尖翹起外撇,上體右轉;兩臂外旋,開始向右擺動,左手隨之向右劃弧;目隨左手。 2.收腳托掌 上體繼續微右轉;重心前移,左腳收至右腳內側,腳尖點地;隨之右手向右、向上劃弧,舉至身體右前方,高與頭平;手心斜向上;左手擺右肋旁,手心向下;目視右手。 3.邁步屈肘 上體稍左轉,左腳向前上一步,腳跟輕輕落地;右臂屈肘,右手收至耳旁(虎口對耳),掌心斜向前;左手向左、向下劃弧至腹前;目視前方。 4.弓步摟推 上體繼續左轉;重心前移,左腳踏實,左腿屈弓,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;左手由左膝前向左摟過,按於左胯旁,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;右手成立掌向前推出,指尖高與鼻平,右臂自然伸直,肘微屈垂。目視右掌。 [要點] 1.摟膝拗步與野馬分鬃同為連續向前的三個弓步,所不同的是摟膝拗步是手腳左右異側的拗弓步。為了保證重心的穩定,弓步時上體中正,兩腳的左右寬度一定要保持30釐米左右,切忌兩腳踩在一條線上或左右交叉,以防止上體歪扭。 2.在上步過程中,後腳收至支撐腳內側,腳尖點地,是為了照顧初學者支撐無力、重心掌握不穩而提出的。一旦動作熟練以後,應取消腳尖點地這個環節,使後腳經支撐腳內側時不停不落,連貫穩健地向前邁出。 3.在做“摟膝拗步”時,前推、下摟的兩掌和弓腿應同時到位,做到控制住弓腿和摟推掌的速度,做到動作上下合拍,同步行動。 4.要以腰轉動帶動兩臂運轉;邁步時開胯,沉襠轉身;推掌時須沉肩垂肘,坐腕舒掌必須與松腰、弓腿上下協調一致。 五、 手揮琵琶 [釋義]側身兩手一前一後,前後擺動滾轉,猶如懷抱琵琶,後面護“中節”的一手(保護肘關節的手),好似揮撥琴弦,故取此名。 1.跟步展臂 身體重心移至左腿,右腳向前收攏半步,腳前掌輕落於左腳後,與左腳相距約一腳長;右臂稍向前伸展,腕關節放鬆。 2.後坐引手 上體後坐,右腳踏實,上體稍向右轉;左手由左下向左、向前上方劃弧擺至體前,掌心斜向前下方,高與鼻尖平,右手屈臂後引,收回至胸前,掌心斜向下。眼看左手; 3.虛步合手 身體重心移至右腿,膝部微屈,上體稍向左回轉,左腳略提起稍向前移,腳跟著地,腳尖翹起,變成左虛步;與此同時,兩臂外旋,屈肘合抱,兩手前後交錯,側掌合於體前;左手與鼻相對,掌心向右;右手與左肘相對,掌心向左,兩臂猶如抱琵琶的樣子。眼看左手。 [要點] 本勢應注意身法與手法、步法的協調,防止動作生硬僵化。例如,在做後坐引手動作時,要以重心後坐和轉體來帶動兩臂的前擺和後引;在做兩臂的合手和虛步時,要以身體的向左回轉來協調上下肢動作。 定勢時,兩臂應半屈成弧,舒展圓滿。同時還要頂頭豎背,松腰沉氣,屈腿落胯,充分體現出沉穩、挺拔、飽滿的氣勢。 身體要平穩自然,沉肩垂肘,胸部放鬆。左手上起時不要直向上挑,要由左向上、向前
视频截图:
关于《24式太極拳 4.左右摟膝拗步、5.手揮琵琶 分解教學》的评论 (0)
此歌谱暂无评论,欢迎发表您的见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