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频:苏武牧羊 - 洞箫独白
TAGS: 洞箫,苏武牧羊
视频介绍: G调箫,全按做5。 05/2014 用的是刘群强教程上的版本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“苏武留胡节不辱, 雪地与冰天,穷困十九年, 渴饮雪,饥吞毡,牧羊北海边, 心存汉社稷,旄落犹未还, 历尽难中难,心比铁石坚, 时听塞上,笳声入耳痛心酸。 转眼北风吹,群雁汉关飞, 白发娘盼儿归,红妆守空帏, 三更同入梦,两地谁梦谁? 宁海枯石烂,大节定不亏, 欲使匈奴,惊心碎胆,常服汉德威。”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《苏武牧羊》究竟是一首古曲,还是今人所作?多少年未得澄清。一般人均将此曲 误认为古曲。1931年,陈世荣先生率先在《沈阳文史资料》第一辑发表了《苏武牧羊 歌与蒋荫棠先生》一文,揭开了《苏武牧羊》作者之谜。 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个问题,最近我们特地走访了陈世荣先生的同窗沈延毅老先生。沈 老是著名书法家,曾任辽宁省文史馆长,今年已有八十高龄了。当我们说明来意之 后,老先生就热情而详尽地向我们讲述了这首歌曲创作的始末。 沈老说:“大约是1916年或1917年,我十五、十六岁时,在家乡盖平县读书,那时盖 州一带流行一种驴皮影戏,其中有一种“悲调”,在演出中用各种乐器演奏,调子悲 悲切切,学生们非常爱听。当时学校的音乐老师叫田锡侯,他根据学生们的要求,以 ‘悲调’为素材编出一首曲子,学生们用笛、箫、二胡、扬琴和风琴等乐器高高兴兴 地演奏起来。学生们并不以此为满足,还想用这个调子编出歌子演唱。有个叫傅宝山 的同学,吹一手好箫,他和几个同学去找教国文的蒋荫棠先生,蒋先生就根据田先生 编的曲子,填了‘苏武牧羊’的词,题名为《苏武歌》,又称《苏武留胡》,传唱出 去以后,一般都叫《苏武牧羊》。”说着说着,沈老先生由吟诵歌词而兴致勃勃地唱 了起来。对照社会上流传的歌词,我们校正了其中的几个字,如“大节不亏”、“共 服汉德威”处,沈老则唱作“大节定不稍亏”、“共服汉之德威”,他说当年蒋先生 就是这样填的词。 那么,这首歌又是怎么风行全国的呢?沈老回忆说:“此歌编出之后,曾在课堂上教 唱,一时风行全校,学生们竞相传抄。放暑假时,外地同学(有的住在沈阳)把它带 回各自家乡,几经传抄,此歌便不胫而走,渐渐遍及全国。这首歌上至官宦学者,下 至凡夫俗子,甚至妓女小贩、和尚道士,各阶层人全爱唱,可谓雅谷共赏、深入人 心。”说到这里,沈老无限感慨地说:“这首歌尽管到处传唱,却无人知道他的作者 是谁。记得伪满初年,我的两位同学刘话民和傅宝山,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,题为 《苏武歌与蒋荫棠先生》,发表在当时的《盛京日报》上。”
视频介绍: G调箫,全按做5。 05/2014 用的是刘群强教程上的版本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“苏武留胡节不辱, 雪地与冰天,穷困十九年, 渴饮雪,饥吞毡,牧羊北海边, 心存汉社稷,旄落犹未还, 历尽难中难,心比铁石坚, 时听塞上,笳声入耳痛心酸。 转眼北风吹,群雁汉关飞, 白发娘盼儿归,红妆守空帏, 三更同入梦,两地谁梦谁? 宁海枯石烂,大节定不亏, 欲使匈奴,惊心碎胆,常服汉德威。”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《苏武牧羊》究竟是一首古曲,还是今人所作?多少年未得澄清。一般人均将此曲 误认为古曲。1931年,陈世荣先生率先在《沈阳文史资料》第一辑发表了《苏武牧羊 歌与蒋荫棠先生》一文,揭开了《苏武牧羊》作者之谜。 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个问题,最近我们特地走访了陈世荣先生的同窗沈延毅老先生。沈 老是著名书法家,曾任辽宁省文史馆长,今年已有八十高龄了。当我们说明来意之 后,老先生就热情而详尽地向我们讲述了这首歌曲创作的始末。 沈老说:“大约是1916年或1917年,我十五、十六岁时,在家乡盖平县读书,那时盖 州一带流行一种驴皮影戏,其中有一种“悲调”,在演出中用各种乐器演奏,调子悲 悲切切,学生们非常爱听。当时学校的音乐老师叫田锡侯,他根据学生们的要求,以 ‘悲调’为素材编出一首曲子,学生们用笛、箫、二胡、扬琴和风琴等乐器高高兴兴 地演奏起来。学生们并不以此为满足,还想用这个调子编出歌子演唱。有个叫傅宝山 的同学,吹一手好箫,他和几个同学去找教国文的蒋荫棠先生,蒋先生就根据田先生 编的曲子,填了‘苏武牧羊’的词,题名为《苏武歌》,又称《苏武留胡》,传唱出 去以后,一般都叫《苏武牧羊》。”说着说着,沈老先生由吟诵歌词而兴致勃勃地唱 了起来。对照社会上流传的歌词,我们校正了其中的几个字,如“大节不亏”、“共 服汉德威”处,沈老则唱作“大节定不稍亏”、“共服汉之德威”,他说当年蒋先生 就是这样填的词。 那么,这首歌又是怎么风行全国的呢?沈老回忆说:“此歌编出之后,曾在课堂上教 唱,一时风行全校,学生们竞相传抄。放暑假时,外地同学(有的住在沈阳)把它带 回各自家乡,几经传抄,此歌便不胫而走,渐渐遍及全国。这首歌上至官宦学者,下 至凡夫俗子,甚至妓女小贩、和尚道士,各阶层人全爱唱,可谓雅谷共赏、深入人 心。”说到这里,沈老无限感慨地说:“这首歌尽管到处传唱,却无人知道他的作者 是谁。记得伪满初年,我的两位同学刘话民和傅宝山,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,题为 《苏武歌与蒋荫棠先生》,发表在当时的《盛京日报》上。”
视频截图:
关于《苏武牧羊 - 洞箫独白》的评论 (1)
smilinggigi(310964) 2014-05-09 01:04:38
节奏太快了,没有凄凉悲壮感……。